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朋友?你慷慨解囊借給他們一筆錢,心想著這只是小小的一次幫助,畢竟你們是好朋友,他們承諾會在約定的時間內(nèi)歸還。結(jié)果,一天又一天過去了,對方始終沒有動靜。你第一次發(fā)信息詢問,他們笑著回復(fù):“忙得不可開交,等我有空了立馬給你。”過了一個月,還是沒有任何行動。你再打電話,他們卻告訴你:“最近真的是經(jīng)濟壓力太大了,下個月肯定能還。”時間一晃又過去了三個月,而你依然沒有看到那筆錢回到你的賬戶。
或許你已經(jīng)在這個循環(huán)中進入了“借錢藝術(shù)”的高級階段。你開始有了對借錢不還的深入思考,或許這是他們的一種“哲學(xué)”——“只要拖得久,錢就能永遠不還”。
有些人把借錢不還當作是一種“社交游戲”,甚至當作是一項“投資”,他們的借口天花亂墜,甚至編織出了一套完美的故事:“公司資金周轉(zhuǎn)不靈”“親戚出了點急事”“我家突然出現(xiàn)了大筆開支”……聽得你簡直都要開始為他們感到惋惜了。你開始明白,原來“借錢不還”可以有如此精湛的演繹,這種行為竟然能在某些人眼中成為一種極致的藝術(shù)形式。
“我真沒錢,還不想還你。”這句話,才是最直接的表達。每個人都可以假裝自己的經(jīng)濟狀況多么糟糕,仿佛借錢后就可以給自己編織一個不必償還的未來,而這就成了他們的“藝術(shù)”。
所以,借錢不還的背后,有一種智慧,那就是“拖”。拖得越久,可能你就越不敢追,越不敢催;拖得越久,或許你自己都不再那么著急收回欠款,最終他們便能夠得逞,繼續(xù)演繹他們的“人生喜劇”。
而有些人,甚至能夠在借錢的過程中,巧妙地營造出一種“你幫我,我?guī)湍恪钡木置妗K麄兯坪蹩偸悄茉谶m當?shù)臅r機給你點小恩小惠,讓你覺得他們是有良心的人,接下來,你便陷入了一個“借錢—還錢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,直到你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你的錢從未真正回到你手中。
有時候,借錢不還甚至變成了一種“試探”,他們好像在測試你的耐心,看看你能堅持多久,看看你會不會因為面子、情誼而放棄追討。每一次的延遲,都是對你的忍耐的考驗。你愣愣地等著,他們卻悠哉地在你旁邊吃喝玩樂,而你卻在心里逐漸積壓著一種憤怒和無奈。
借錢不還,似乎成了一種“智商游戲”,而你,也許就是那個不知情的參與者。
但,究竟誰能走到最后,誰又會成為最終的輸家呢? 只有你知道,自己曾被“藝術(shù)”過,也許你早已心生一計,準備好走出這場“借錢不還”的荒誕劇。